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校持续开展红旗渠精神育人社会实践活动,让红旗渠精神在安师人的血脉中流淌。《河南青年时报》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
20岁的辛杨,是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也是“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第13任队长。从听说修渠故事到阅读主题书籍,从实地寻访到四处宣讲,“红旗渠”于辛杨而言,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刻。辛杨说:“我将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把红旗渠讲给更多人听。”
在阅读和寻访中认识红旗渠
刚进大学时,学校组织新生开展红旗渠研学,这是辛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红旗渠这一“人工天河”。
纪念馆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讲解员讲述的修渠历史、英雄事迹、青年洞来由,让她对红旗渠的认识跳出课本所学变得更生动,她的敬佩和震撼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在“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归来话感受”活动中,辛杨知道了“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听了学姐学长的实践经历后更加意识到,“红旗渠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更代表一种不应随时光消逝的精神”。
于是,大一暑假,辛杨便加入这支实践队。从那时起,她就养成一个习惯,只要看到与红旗渠相关的内容,文章、图书或纪录片,她总会随手收藏,逐渐建起自己的素材库。
后来,辛杨读到《人民的红旗渠》,这本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部使用原始资料,将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红旗渠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辛杨从中看到触目惊心的旱灾,“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灾难”;看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迫切、艰辛和豪迈,也看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省,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一锤、两手、十春秋,修渠人的顽强斗志和所处的艰苦环境,让辛杨连连感叹:“他们真是用生命在造渠!”
素材越积越多,辛杨的认识随之加深。当再次实地寻访红旗渠时,辛杨的感受又不一样了。28公里徒步途中,经过宽1.2米且没有围栏的渠岸小路,左边是渠水,右边是悬崖,辛杨总会想到书中的那些话:“只有登临山上长渠,用脚丈量渠岸,用手触摸山石,用心凝视渠水,才能感受当年劈山造渠、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
在实践和宣讲中传播红旗渠
任羊成凌空除险、张运仁与张买江父子接力修渠,“铁姑娘队”抡锤打钎……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故事,都成为辛杨开展宣讲的“源头活水”。
刚开始宣讲时,辛杨有点“怯场”。她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的时候,想到了这些修渠英雄,瞬间有了动力和责任,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当六七岁的孩子盯着她手里的展板,瞪大眼睛专注地听她讲那些修渠故事时,辛杨更加有了自信。也有人在听过宣讲之后,跟辛杨分享了更多红旗渠的故事,鼓励她坚持下去,让她更加有了动力。
今年暑假期间,辛杨作为“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队长,带领22名队员在许昌、洛阳、济源、泉州等地开展宣讲,他们走进公园、社区、乡村,或是到热门景点、公交车上,让红旗渠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种子。
他们的这次暑期实践,只是“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成立12年来无数场活动的其中之一。据了解,“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创立于2010年,活动已覆盖河南、河北、新疆、广西等省区,受益群众超23万余人次。他们还录制红旗渠系列微视频,单条阅读量最高超百万次。
不过,在红旗渠被更多人熟知的当下,如何把宣讲做得更有新意、更有深意,这是宣讲队所面临的挑战。平常在校期间,只要有与红旗渠相关的讲座、培训,辛杨都会参加,也常常把曾经看过的书、纪录片找出来重温。辛杨说:“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要讲出红旗渠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红旗渠’,要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达成所愿。”辛杨努力地让红旗渠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自己不懈奋斗。在她的规划中,她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给更多学生讲红旗渠。
河南青年时报第149期_河南青年网 (hnynet.com.cn)
1595981119109599232.jpeg (3189×4606) (hnynet.com.cn)
主流文化“传书”Z世代 这些大学生还做到了知行合一 (qq.com)